经济与金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客观上需要金融尤其是银行业的强力支持。但受资金配置效率不足影响,现阶段,银行业还存在信贷增量大、增速快与融资难、融资贵并存,资金空转、沉淀、周转偏慢、投放不均等问题,影响了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
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偏低的表现
一是资金周转速度不快。过往银行业重点关注和考核的是可用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的存量规模、余额增量、市场份额,而对流量有所忽视。资金流量本质上反映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的周转速度,虽然现阶段对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尚没有统一的官方统计口径,但从资金的期限结构以及贷款累放累收与余额对比情况分析,大致可以判断出某一时点信贷资金的流量情况。当前,新增贷款中长期化、不良资产增长加快、大中企业贷款“放而不收、放多收少”的特征明显,银行业信贷增量偏高、增速偏快,但资金移位再贷偏少限制了周转速度、影响了流量规模,造成了存量资金多与增量信用少并存的局面。
二是资金空转规模不小。近年来,伴随同业、理财、投资等资管类业务快速增长,银证、银保、银基业务跨界合作增多,银行业资金借助通道绕道监管的问题突出,资金空转虽绝大多数最终流向实体,但拉长了资金链条、推高了融资成本、积累了风险隐患、弱化了经济调控有效性。据统计,2015年,全国仅理财产品余额就高达23.50万亿元。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以同业、投资业务为主的非信贷类资产规模和占比均超过了信贷资产;部分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管类业务增长过快问题也十分明显。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监管尤其是资本约束加强的影响,也有内部创新不足、综合化经营水平偏低的因素。
三是资金配置投放不均。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域融资过度与融资不足并存、扎推授信与贷款难并存、信贷投放集中度高与可得性偏低并存。从区域看,以安徽省为例,半数新增信贷集中在合芜蚌,其中,省会占比近四成;而县域集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密布、经济较落后的皖北、皖西地区增量信贷占比三成左右。从行业看,信贷资金投向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住房消费领域,而二产尤其是工业贷款占比持续下降。从企业看,大型企业特别是集团、明星客户扎堆授信问题仍很明显,小微、三农、扶贫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虽有所提升,但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四是资金沉淀不少。一些地区房地产信贷增量保持在四成左右,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占比超七成,期限偏长、流动性较差;部分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产能过剩贷款占比较高,且多为信用贷款,在市场需求不足和转型升级背景下,借新还旧压力有所加大。伴随地方政府债务体制改革影响,融资平台贷款虽逐步被置换、增长有所放缓,但地方债券投资、PPP以及项目基金投资规模大幅增加,银行业投向政府相关的资金未减反增,资本补充和流动性管理压力上升。
提升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需坚持的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银行业资金配置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需求结构变化和演进方向。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确保有进有退,着力减少无效供给和资金沉淀,重点加强对新兴领域、薄弱环节、落后区域、弱势群体的金融帮扶与支持,提升资金供需匹配度。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强化信贷资金重组盘整,实现资金运用价值的最大化。同时,科学处理好银企关系,对于暂时出现资金困难的企业,不搞“一刀切”式的压贷、抽贷、断贷。
二是坚持创新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着力加强产品、业务、服务和模式创新,重点在抵押担保、还款方式、营销模式、服务渠道、业务流程上做文章,结合金融改革、制度创新、信息技术发展、自身禀赋优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重点聚焦不良资产处置、兼并重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科技金融,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困难企业提供全方位、接地气的金融服务。
三是坚持联动对接。联动对接是解决薄弱领域信用难、信息难的有效手段。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银政、银担、银保合作,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缓解担保不足引致的“贷款难”问题。同时,主动顺应信息化潮流,在渠道拓展、精准营销、集约管理等方面引入信息技术,强化信息共享、提升精准对接,着力缓解信息不对称,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
四是坚持风险为本。银行业资金配置与风险管理是硬币的两面。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多或少会引发风险显性化。对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过剩产能行业、僵尸企业客户风险管控,摸清风险底数,紧盯政府、政策变化和企业运营情况,加强风险识别,做足风险缓释,强化风险应对。同时,强化债权人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维权等外部资源利用,综合运用重组、转让、核销等手段,加速降旧控新。
提升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探索提升资金周转速度。一是要运用好市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广信贷尤其是基础资产质量较好、易于整体打包的住房按揭等中长期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妥推进资产合理流转、转让,主动盘活存量资金。二是提升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契合度。落实好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严格投向和限额管理。对于僵尸企业,在讲究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坚决退出;对于新增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一律不得新增授信;对于存量产能过剩项目,区别对待、有进有退;严格控制企业尤其是杠杆偏高企业的融资规模,管控好多头过度授信风险;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创企业等新兴增长动能的金融支持。三是积极开展移位再贷。在业务考核体系上要更加突出对资金累放累收、周转速度等流量指标的考量,在确保增量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拓展存量贷款回收移位再贷,尤其是要利用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置换、僵尸企业贷款退出等契机,强化资金腾挪,提升配置效率。
(二)研究管控资金空转。重点管控好杠杆和投向。一是处理好狭义信贷与广义信贷的关系。以杠杆率为抓手,加强审慎监管,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做实会计核算,在流动性、资本、拨备等方面强化外部约束,管理好缺口和敞口,准备好风险抵御资金,管控好同业、投资等非信贷资产规模。二是处理好真实创新与绕道套利的关系。管理好资金跨界合作过程中的绕道套利问题,严控交叉传染风险。强化统计监测,关注同业、理财、投资等业务最终、真实资金投向,对于类信贷业务,应一律执行相关监管规定,避免资金通过跨界合作绕道方式投向调控限制、禁投领域,提升调控有效性。三是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着力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水平,尤其是对于银行集团,要加强关联企业交叉展业,发挥协同效应。加强对新兴领域融资方式创新,切实提升资产端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三)研究提升资金均衡投放。一是着力解决落后区域、调控行业、薄弱领域融资上的信息难、信用难问题。重点是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流程改造和业务联动,加强银政、银担、银保合作,利用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局部产权制度创新、金融改革试点等,缓解主体抵押担保不足引发的风险缓释难、信息不对称引致的贷款难。二是着力加强政策调控。地方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切实发挥调控职能,处理好经济与金融、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关系,结合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战略,适时出台差异化激励约束政策,建设地方信用环境,加强政策引导、传导和督导,正向引导资金更多流向新、偏、贫、小、农等领域,扭转银行业资金配置失衡加剧现状。三是着力发挥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资金均衡配置,并不是一味压降传统核心领域的资金配置比例,而是切实提升资金投放的覆盖面、满意度。这就需要进一步巩固传统核心领域,并提升其金融辐射带动作用。要探索研究创新金融发展模式,以省会带动周边区域、以城市带动县域、以大中型企业带动小微企业、以富裕带动贫困,实现共享式发展。(安徽银监局 许珊珊)